在数字经济浪潮中,成都正以蓬勃之势勾勒计算机产业的多元画卷。从硬核技术研发到场景化应用落地,从头部企业集聚到人才梯队培育,这座城市的计算机生态正释放着强劲动能。以下从产业脉络、核心载体、技术方向等维度,深度拆解“成都计算机”的发展密码。
成都的计算机产业已形成“双核驱动+全域协同”格局。成都高新区聚焦高端芯片、人工智能算力等硬核领域,聚集了澜起科技、海光信息等芯片设计头部企业;天府新区锚定云计算、工业软件赛道,阿里云、浪潮等云服务商构建算力底座。此外,武侯区的网络安全、郫都区的电子信息制造,共同织就产业协同网络。
产业链覆盖从“芯”到“端”:上游围绕CPU、GPU等核心芯片突破,中游发力服务器、工控机等硬件智造,下游深耕金融科技、智慧政务等场景化软件应用,构建起全链条闭环。
华为将鲲鹏计算产业基地落子成都,围绕鲲鹏架构打造服务器、PC终端等硬件生态;腾讯在蓉布局西部云计算中心,支撑西南地区数字业务算力需求;字节跳动加码成都研发中心,聚焦智能推荐算法、视频编解码等计算机核心技术迭代。
医联科技深耕医疗大数据计算,搭建全国领先的慢病管理数字平台;四方伟业专注大数据实时计算引擎,为政务、能源等领域提供算力调度方案;品果科技以计算摄影技术为核心,在影像算法赛道占据全球技术高地。
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稳居国内第一梯队,在人工智能、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领域产出大批原创成果,“天智”系列智能芯片、6G通信算法等研究直接反哺产业;四川大学聚焦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,其研发的跨模态大模型已在文旅、教育场景试点应用。
此外,成都理工大学的地学大数据计算、西南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智能系统,形成“高校+产业”的技术转化闭环,为计算机产业注入持续创新力。
依托“成都智算中心”,构建每秒10亿亿次浮点运算的算力集群,支撑大模型训练、自动驾驶算法优化等重算力场景,打造西部人工智能算力枢纽。
聚焦CAD、CAE等工业软件“卡脖子”领域,培育华锐协同、卡诺普等企业,研发适用于航空航天、高端装备的国产工业计算平台,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
在智慧社区、智能交通领域,边缘计算节点已实现200+社区的实时数据处理,支撑垃圾分类AI识别、路口车流量智能调度等应用,让计算能力“下沉”至城市神经末梢。
成都以“金熊猫”人才计划、“蓉漂计划”为牵引,每年吸引超3万名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落户。电子科大、川大等高校每年输送超5000名硕士、博士,加上华为成都研究所、商汤科技等企业的“内部造血”,构建起从基础研发到工程化落地的全周期人才梯队。
从产业纵深到技术突围,从企业集聚到人才厚植,成都的计算机产业正以“硬核技术+场景创新”双轮驱动,书写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新篇。这座城市的计算机故事,既是技术突破的纪实,更是产业生态的进化史诗——下一个计算产业的增长极,或许正藏在成都的代码与芯片里。